白駒過隙,歲月匆匆,已經一百年了。
兩排整齊的香樟樹挽臂屹立,靜穆安逸。歲月的無情,洗刷了它們的光輝,但從中卻透出了生機、活力,蒼老的外表不能掩蓋它的激情。一百年了,古樸的校園仍然彰顯著它新鮮的活力。
張愛玲說:“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裏,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這就是緣分。是緣分讓我來到了這所學校,是緣分讓我認識了這裏的一切,更是緣分讓我回眸這一百年。
上海理工的所在地是原來那所聞名中外的美國教會學校——美國基督教浸禮會辦的滬江大學,距今整整一百年。古人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那麽一百年呢?這只能用內涵。人總希望年輕,而大學則越老越有味道,歷史越是悠久,底蘊的積澱越深厚。
復旦百年校慶期間召開的“大學與城市的互動發展”論壇上,多名校長發表了類似“大學最重要的任務在於啟迪民智”。蔡元培在就任北大校長時曾說:“果欲達其做官發財之目的,則北京不少專門學校,入法科者盡可肆業法律學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業學校,又何必來此大學?”這恰應了《大學》中的“大學之道,在明德,在親民,在正於至善。”
大學要的是底蘊,而要成為一流大學則需要精神氣質,更需要大師。提起劍橋,我們想起了培根、牛頓、羅素,說到北大,蔡元培、陳獨秀的名字印入腦中。梅貽琦先生曾說:“大學者,非有大樓之謂,有大師之謂也。”馬相伯先生說:“大學者,非校舍之大之謂……系道德高尚,學問淵深之謂也。”
一百年了,我們擁有校長劉湛恩烈士的革命之魂,有徐誌摩這樣的文壇巨匠。但卻很少有學術大師,一百年校慶,是一個契機,我們要向一流大學飛奔,深厚的底蘊是我們的體能,紮實的文化基礎是我們的技巧,一個擁有絕佳體能和豐富技巧的長跑手,難道不能超越前面的對手?難道不能創造輝煌嗎?我們一定能繁榮昌盛,向一流大學展翅。 (羅思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