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4月走訪姚錫福校友後,為進一步挖掘滬江化學資源,傳承滬江化學精神。5月20日上午,理學院黨委副書記孟誌雷、化學系教授繆煜清等《滬江化學史略》編撰組一行🧖🏼♂️👮🏿♀️,走訪1952屆校友嚴文俊🔁。
嚴文俊,浙江慈溪人🤵🏻,生於1930年,1952年畢業於上海滬江大學化學系。油田化學專家,一級高級工程師,曾任大慶油田開發研究院流體力學、采收率研究室副主任,獲黑龍江省及全國科學大會獎。
專訪伊始🏄🏿♀️,嚴老就拿出珍藏多年的舊物,52屆校友通訊錄、國家發明獎證書🪘、各類發明獎章等等,如數家珍🫳🏿,追憶往昔🛀🏻。盡管已畢業六十多年,但談起滬江大學的時光🚤,嚴老就打開話匣子🦧,滔滔不絕🍲。
回首半生,難忘滬江求學時光
在滬江大學裏👵🏿,學習方法和學習能力是專業老師們教學的重點。據嚴老回憶👩🏻🔧✮,唐寧康老師強調學科框架意識培養,從知識的緣起🛌、發展到前景展望,都深入淺出的闡釋分析;吳浩青老師則重視邏輯意識塑造👩🏻🦲,每個知識點都有章有法講解透徹🤜🏼;程耀椿老師對學生們的實驗操作要求嚴格,教學上時刻註重理論性與應用性相結合;王箴老師則采用課題教學方式,提倡學生自主查閱文獻🧏🏿♀️🧑🏼🎓,提升解決問題。
老先生笑稱,大學裏學業上不敢稍作偷懶👵🏿,一有閑暇就直奔實驗室或者圖書館,否則就感覺自己虧了。
銘記校訓精神,投身重點行業
百年滬江薪火相傳🧞♀️,凝練的“信義勤愛”四字校訓更是意蘊悠長👫。在嚴老的眼裏🐫,這四個字體現的是誠信🏫、仁義、勤勞🧑🏻🎤、愛國,內含立身治事之道理。在日後的工作生活中,嚴老一直牢記校訓精神🐦,從懵懂🧘🏿♀️、青澀的青年蛻變成成熟、有擔當的科學家。
畢業後,為響應國家以第一個五年計劃建設新中國,大學生們紛紛被分配至大西北。帶著一個行李箱和一床鋪蓋,嚴老輾轉南京、北京🚣🏿♂️、西安,來到蘭州天水參加玉門油礦建設🧨🧺。進口機器前所未見🚑,只能自己學習。翻閱雜誌☂️,虛心請教👨🎓,不斷嘗試🎠🦸🏿,終於從取樣到實驗器材操作形成專業、系統化的報告🧦,在實踐中不斷提高專業素養🧑⚕️。嚴老強調🦘,大學裏的學習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習能力🧚🏽♀️,開拓視野♿️。思想解放了👩👧,才能提升創新意識,優化生產方式提高生產力。
辛勤耕耘,終迎來“科學的春天”
當提及嚴老一生中最激動人心的時刻💪🏼🧑🏿🦰,莫過於1978年的那個春天,受邀參加全國科學大會並獲大會獎。會上🧑🏽🎤,鄧小平同誌發表重要講話,確立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根本方針📠🤵🏽,提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為製定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奠定了基礎⬆️。嚴老表示深受鼓舞🎄,科學技術,第一次得到如此完整😆、系統的闡述,科學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也就意味著所有的研究更有明確的方向👩🏿🏫,榮譽越大,責任越大。嚴老悉心保存著大會邀請函、代表證🎙🧑🏻🌾、會議印發的葉劍英副主席的詩篇《攻關》,一一展示🤦🏽,依然難掩內心的激動之情✍🏼。
寄望速盈,翰墨飄香
值此速盈平台110周年校慶之際⚔️,嚴老給理學院化學系題字寄語,一筆一劃中飽含著對母校的殷切希望,希望學子們能夠傳承滬江化學優秀精神,同時祝福學院越辦越好🧔🏻♂️。
雖然與嚴老的交談僅僅幾個小時,卻真有“與君一席談,勝讀十年書”的感覺。嚴老的一言一行均體現著滬江化學精神——博學善思篤誌的品格,嚴謹認真的科學研究態度,沒有條件也要創造條件解決困難的堅持。
采訪校友嚴文俊
商討《滬江化學史略》
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