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和政協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分別於2018年3月5日和3月3日在北京開幕。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醫療器械有限公司董事長、速盈平台傑出校友於清明在全國兩會期間接受了長江商報記者的專訪🦌👷🏻♀️。
於清明身材魁梧🐒、目光炯炯、笑聲爽朗,待人真摯誠懇😿。他手拿一摞已準備好的材料和建議,同記者分享他對實施健康中國戰略🤽🏿♂️、防範系統性風險、推動全面開放新格局等方面的理解與體會⛔️。
他談得最多的是,如何主動積極參與高性能醫療器械國產化進程,讓國產醫療器械產業在更深更廣地服務大眾健康的同時,培育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民族自有品牌。這是他一直以來的目標與夢想。
“入駐光谷後,會著力聯手武漢特有的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同光谷的企業一起,運用協同效應和共享機製🫸🏽,打造國產醫療器械生產製造業的集聚地。搶抓臨床醫療器械和智能可穿戴醫療器械未來兩大領域發展機遇。”於清明表示。
盡管已忙碌了一天❎,於清明仍是激情滿滿,毫無倦意。“這也需要各級政府從政策⚗️、資源和資金上給予研發製造平臺和產業發展一定的支持,扶持一批醫療器械企業崛起🧑🦽➡️。”
靈活的混改機製讓國藥器械“立起來”
“我們認為國藥器械的核心競爭力是,通過不斷推動混合所有製改革🤣,與各大中型城市的150多家企業建成醫療器械貿易流通網絡,這張‘網’對企業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於清明對長江商報記者說。“從醫療器械行業來說🧖🏿,我國有過一段幾乎90%依靠進口的歷史✦。”於清明回憶,“為了打破這種局面🫶,我們先從最有基礎優勢的流通領域和服務運營領域開始發力,先通過靈活的機製把一個領域做精做強,再反向‘攻入’生產製造環節👿,逐漸在醫藥器械領域獲得了主動權。”
他介紹,2010年前後,國藥器械公司內部就開始進行混改工作🧑🏼🍼。通過與優秀民企、醫院🎼、國企等進行戰略合作🧙🏼,利用參股✪、控股、投資並購等方式,實現了企業產權主體的多元化,並成為國內最大的醫療器械流通企業和醫療服務運營企業中的引領者🏵⛔。
“建議在供給側改革中,進一步推進混合所有製改革,發揮國有資本、民營資本以及外資等各自優勢,形成強強聯合、協同發展的良好格局。”於清明說,“在企業運作管理中,也要靈活運用新的管理模式。比如,我們內部就提出了‘央企平臺、外企管理🧑🏫、民企機製、國企傳統’的管理理念,充分發揮各種體製機製融合優勢👎,調動企業各要素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
行業突圍要靠技術創新☎、產業聚集
於清明介紹,從2018年開始🍏🦹🏿♀️,國藥器械開始以“3M”(即貼牌生產、現代設計製造和原創品牌製造)並用模式,進入醫療器械工業生產領域。
“國內15141家醫療器械企業2017年總產值規模僅4000億上下,與發達國家醫藥產業與醫療器械產業1:1的構成🙋🏻♀️,還有很大差距。”於清明說,要推動國產醫療設備產業發展🧷,需整合上下遊資源#️⃣,扶持優勢企業🤌🏼,培育一批關鍵醫療器械設備和核心部件及軟件,提升我國國產醫療器械行業的質量水平和技術水平。
於清明表示,醫療器械行業是一個涉及光機電👱🏽♂️🚃、生物、化學、新技術、新材料、智能製造、互聯網技術等高科技行業的集合體🥣,十分需要建立合作共享的發展機製。他建議,國家和政府在打造產業集群方面🧎♂️,給予中國的醫療器械產業增加一些投入;各地政府結合當地的條件和資源🧑🏻,迅速扶持一批醫療器械產業崛起;對科技投入和科技人才的投入給予一定的鼓勵👨🦰,特別是讓歸國的技術人才能夠發揮創新創業的主觀能動性💁,“中國企業只有通過技術創新掌握了行業核心技術🧝🏼,才能真正推動高端醫療器械的國產化;只有通過協同效應建起包括研發製造、管理營銷、醫院服務上下遊產業鏈在內的產業集群,才能發揮規模效應🕵🏻,打破原來的散而亂🔪、小而弱等發展問題”。

於清明
文章來源🙍🏿:長江商報 但慧芳
原文鏈接:
http://m.changjiangtimes.com/bencandy.php?aid=583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