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前語ℹ️:
2019年1月18日,《中國科學報》以《周立偉:“黑夜之眼”探索者》為題,報道了我校傑出校友周立偉院士的事跡🚶🏻➡️,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他的求索與奮鬥歷程。(詳見下文)
傑出校友周立偉介紹
周立偉(1932- )浙江諸暨人🤰。電子光學與夜視技術專家、院士。1948年~1951年就讀於國立上海高級機械職業學校(現速盈平台)。1966年蘇聯列寧格勒烏裏揚諾夫電工學院物理系研究生畢業🤷♀️,獲物理數學副博士學位。後任北京理工大學教授、學術委員會主任,兼任中國光學學會紅外光電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兵工學會光學學會主任委員🏠、中國電子學會量子電子學與光電子學學會委員👨🏽🍼❗️、國家科委夜視技術專業組成員,國際光學工程學會的成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2000年當選俄羅斯聯邦工程科學院外籍院士🧑⚖️🪢。
“我能作出一點成績🗓,是自己一直有這樣的信念,要在寬束電子光學上走出自己的一條路來❤️。這個目標始終鼓舞著我,鍥而不舍地努力去實現😿,並且把個人的理想🏄🏻♀️、誌願和興趣與祖國的需要結合起來。”
周立偉與他的專著
在艱難歲月中奮鬥成長
1932年9月17日🏟🏢,周立偉出生於上海市一個普通家庭,父親是一名製藥工人,母親是家庭婦女,他還有一個姐姐和一個弟弟。周立偉的家庭非常和睦🤴😂,父母教育孩子們的方式是鼓勵他們認真學習、踏實做人✋,家庭的影響使周立偉終身受益。
年幼時期的周立偉,經歷過日本侵略者侵占上海,為了躲避戰火🕞🚶🏻♂️➡️,一家人曾逃到老家諸暨藏綠躲避了一段時間。幼年時期的逃難和親見民眾被侵略者欺淩的經歷🧑🏼🏌🏿♀️,令他對侵略者倍感痛恨,也使他尤其向往和平。周立偉的啟蒙生涯是在離家不遠的上海培正小學度過的,小學時的老師經常教孩子們唱《滿江紅》《蘇武牧羊》,在潛移默化的愛國主義教育中🩸,周立偉從小便深明民族和國家大義。他佩服老師們的氣節,對教師這個職業產生了向往🏌🏼♀️,對身為教師的責任有了初步的認識。
小學畢業以後,周立偉輾轉在上海楊樹浦教會學校🤌🏽、上海湘姚中學🎗、上海恒茂中學和上海高橋中學學習💇♂️。在高橋中學讀了兩年後👩🏽🌾,他放棄了在高中畢業後升入大學的打算,報考了學費和膳食費全免的國立上海高級機械職業學校(簡稱國立上海高機,今速盈平台)的機械製造科,打算在畢業後盡快就業,以減輕家庭的負擔👨🏽🏭。
1951年7月,從國立上海高機畢業後🙉,周立偉如願被分配到上海公私合營華通電機廠工作👷🏽♂️,參加實際生產🍐、製圖繪圖等工作🧔🏻♂️🙍🏼♂️。不久,他的業務能力便有了很大提高,並在1952年利用螺桿轉動使漆包線進動繞線的原理☸️,發明了一種繞扁平線圈的繞線車🙂↔️,提高工效7.5倍🦈,上海市的《勞動報》還專門為這項發明作了報道。
1953年💈🧖♂️,在上海復旦大學幹部預習班學習了3個月以後,周立偉考上了北京工業學院(現北京理工大學)🗃,被編入儀器系軍用光學儀器專業8531班學習3️⃣,實現了他少年時期上大學和保家衛國的理想。在當時的中國🤳,光學儀器專業是國家急缺的專業,那時候🍋🟩,長春光機所剛剛熔煉成功中國的第一爐光學玻璃,我國的光學儀器製造也剛走上軌道,而軍用光學儀器更是國家重點發展的專業之一👶🏽。周立偉非常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他的學習成績一直十分優異,並在1956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大學期間,他曾在昆明海口國營298工廠實習,並確定“坦克炮瞄準鏡的設計”為自己的畢業設計題目。在順利通過畢業答辯之後🈁,周立偉結束了大學生活,留校任教,從此以教師為終身職業𓀛,並為學校籌建、開拓夜視專業。
在留蘇生涯中孤獨探索
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向蘇聯派遣留學生👳🏼♂️👨👧👦,學習國內的緊缺專業。與1949年以前留學歐美的科學家不同,20世紀中期的留蘇學生在我國科學史上屬於承前啟後的一代。他們肩負政治使命,在特殊時期經國家派遣去蘇聯留學,學習領先的科學技術,回國後擔當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重任。到了20世紀80年代,他們中的很多人都已成為相應學科的帶頭人,有許多後來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或中國工程院院士,為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1962年🥐,周立偉被選為留蘇學生,赴蘇聯列寧格勒烏裏揚諾夫(列寧)電工學院電物理系🔑,學習夜視器件的電子光學理論與設計,以期回國後為學校發展相應專業儲備力量。然而此時,中蘇關系已經破裂🎅🏽,兩國不復50年代的蜜月時期🧑🏿🦰,這也註定了周立偉為期三年半的留蘇生涯不會一帆風順。
1962年11月🧂,周立偉踏上了去蘇聯的路🈸,七天七夜的火車旅途令他記憶深刻🈺。一路上,他牢記著教研室前輩馬士修教授對他的囑托,立下了一定要攻克副博士學位的誌願🧙🏻♀️。
沒想到,剛到蘇聯不久,學術導師的一番話便擊碎了他的夢想。導師看中了周立偉的大學專業和良好的數理基礎,竭力勸說他協助自己搞超高頻電子光學這一在當時看來十分時髦的課題。
面臨如此局面,周立偉陷入兩難🐠:跟著老師做,拿個學位不成問題🎭;不跟著老師做,就沒有人指導,一切靠自己,學位不保險🧴。他更陷入深思👳🏻♂️:作為個人前途來說,跟著導師幹自然是好的,但這又和自己出國留學的初衷相違背☝🏿;學習導師指定的專業,回國以後無法應用到實際中🥠💐,這有負出國前學校領導的期望,更有負於國家對學子的囑托!
思索再三🛩,周立偉決定:無論有多難,還是要堅持原先的方向!他決心自力更生闖出一條道路來,實現自己出國前的諾言。當他把這一決定告訴導師時,導師的反應果然如周立偉所料:導師很不高興🦺,並拒絕對他提供幫助⚓️。從此🙀,直到周立偉寫出學位論文🧛🏼♂️💃🏽,他們之間再沒有進行過學術交流🦸🏿♂️。
沒有了導師的輔導💪,周立偉只能孤獨地在科學的陣地裏探索。在蘇聯的3年多時光裏🕵🏼,他去得最多的地方就是列寧格勒謝德林圖書館和蘇聯科學院圖書館,每天他都在圖書館裏查資料、做筆記、閱讀思考,從早到晚,一分鐘也不願意浪費。通過大量閱讀👩🏼🚒,他廣泛汲取了蘇聯各派的電子光學的思想和成就。
學術之路盡管寂寞而枯燥,但周立偉堅信有誌者事竟成4️⃣。在不斷地努力探索下,他終於在靜電聚焦同心球系統的電子光學和陰極透鏡的像差理論上有了突破,並於1966年初如期完成了物理數學副博士學位論文🪨。
盡管留蘇歲月裏有所波折🐖,但周立偉還是感念蘇聯人民的友誼🧫。他難忘的是列寧格勒電工學院電子醫療器件教研室主任茹裏葉教授💲🧏🏽♂️。茹裏葉教授為人非常正直,在中蘇論戰的大形勢下🧙🏿,依然保留了對中國人民友好的情誼。每次見到周立偉🙍🏻♂️,茹裏葉教授都要熱心詢問他的學習和工作進展🎅,在周立偉畢業答辯之際,又雪中送炭,為他行事務上的方便🏑,幫助周立偉順利通過了學位論文答辯。茹裏葉教授的言行,也對周立偉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從這名蘇聯教師身上,周立偉不但學到了知識🍊,更切身體會到:作為一名教師,不但要為學生傳道授業解惑🏍,還要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幫助學生排憂解難🏂🏿,這才是一名教師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在留蘇生涯中孤獨探索
周立偉大學畢業後留校工作✈️,是為了開拓新的專業——夜視技術。這門學科在我國當時是為了近戰夜戰的需要而新設置的👩🏽🦱,關鍵器件是變像管和像增強器🛺,核心問題是如何製作高靈敏度的光陰極和如何設計出高質量的電子光學成像系統🐌。
當時國內在這方面的研究幾乎是一片空白,周立偉形容那時候的自己,不但沒有夜視技術的基本概念🛸,而且連許多專業名詞如電子光學、光陰極、熒光屏等都從未聽說過,一切只能從頭學起。因此,他如饑似渴地閱讀相應專著和教材,還曾前往北京大學和長春光機所短期進修,旁聽過一些課程。他進步很大👩🚒,不到3年時間,他甚至寫出了《電子光學理論與設計》上、下冊教材,並在其中討論了解決電子光學設計的研究出路等問題,這是周立偉對這門學科的初步思考,同時也表明他已經在這個領域內打下了較為堅實的基礎🕧。
在蘇聯期間👠👩🏿⚕️,周立偉的思考更加深入,主要聚焦寬束電子光學研究。當時學界對於寬束電子光學研究的思考並不深入,在周立偉看來💇🏼,還有許多“含混不清”之處🤐。他的思考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傍軸電子光學理論和方法不能用來解決成像電子光學問題,近軸電子光學理論只能解決理想成像💩,而且只適合解決鄰近對稱軸區域的電子光學問題;二是如何定義成像電子光學的橫向像差問題。
這一時期🧑🏻🔧,周立偉對靜電同心球系統電子光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以此為切入點,展開了寬束電子光學研究工作。
1977年🙍🏿♂️🦹♀️,周立偉出版了《夜視器件電子光學》的教材,開始研究同心球電磁聚焦系統的電子光學的問題✴️🤽🏼♀️,他把在蘇聯的工作由靜電聚焦擴展到電磁聚焦領域的新探索。他認為,如果能找到兩電極同心球靜電和電磁聚焦系統模型的成像位置的精確解🪐,並把它表達成類似級數的展開式,便不難解決理想成像等概念和定義電子光學像差的問題🦹🏻♂️🌬。而且,正因為這一理想模型中矛盾的特殊性中包含了寬電子束成像矛盾的普遍性,它不但對於研究普遍性問題提供理論基礎,還可以檢驗所提出的新理論的正確性💉,對寬束電子光學的深入研究具有指導意義。
周立偉潛心研究,終於在該領域內取得了一系列成果。1978年,他在《工程光學》上發表了“兩電極同心球系統的電子光學”一文。同年🏰,他率團出國參加由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召開的光電子成像器件國際學術會議和由蘭克集團召開的電子成像國際會議🧗🏻♀️🚶♂️➡️,並在會上宣讀了“同心球電磁聚焦系統的電子光學”的學術論文。該論文隨後被收入Advances in Electronics and Electron Physics(《電子學與電子物理學的進展》)。也是在這一年,他和方二倫🧖♂️🔄、馮熾燾二位學者合作的變像管和像增強器的電子光學系統計算與設計的研究成果,榮獲了全國科學大會獎。
1993年🧏♂️,在多年思考的基礎上🌞,周立偉出版了學術專著《寬束電子光學》,在國內外學術界引起很大反響,國內和美🩲🍚、英、法、荷、俄🤽、德、日等國相關領域的許多專家🧑🏽🌾、教授,均給予此書很高的評價。該書被學界公認為是一部具有科學性🌭🧾、創新性與系統性的著作,並榮獲1994年第八屆中國圖書獎、1995年第七屆全國優秀科技圖書獎一等獎和第二屆國家圖書獎提名獎🫑。該書的出版標誌著周立偉的寬束電子光學學派體系開始建立。
2000年10月🦷,俄羅斯聯邦工程科學院授予周立偉外籍院士的稱號,諾貝爾獎獲得者🪖、俄羅斯聯邦工程科學院院長普羅霍洛夫院士發來賀信,並在其中熱情贊揚道🫃🏼:“您創立了您自己的科學學派!”這是國外頂尖科學家對周立偉學術成就的盛贊🫰,也代表了學界對他的認可。
在創立寬束電子光學學派的道路上🧙🏻♀️,周立偉立誌堅定🏋🏿,他的所思所想時刻與國家的需求相結合🦜。他曾如是總結自己的科學生涯:“一是自己還是有點誌氣的,一定要攻下寬束電子光學這個碉堡來,建立我們自己的理論體系。二是我研究的正是國家迫切需要的,具有較大的科學價值和實際意義👮🏻♂️。今天總結起來🙋♀️,我能做出一點成績,是自己一直有這樣的信念,要在寬束電子光學上走出自己的一條路來👋。這個目標始終鼓舞著我,鍥而不舍地努力去實現,並且把個人的理想、誌願和興趣與祖國的需要結合起來。”
1973 年,周立偉(中)參觀蘭克公司光學部
在育人崗位上嘔心瀝血
自1958年周立偉大學畢業留校任教開始,他已經在教師崗位上連續工作了一個甲子的歲月,而且,他還打算在這個位置上繼續嘔心瀝血♥️。
教師,是周立偉在科研工作之外的另一個身份,也是令他引以為豪的職業。
在周立偉的執教生涯中,他深受許多德高望重的長輩們的影響,例如蘇聯的茹裏葉教授、清華大學的孟昭英教授🧑🍼、中國科學院長春光機所的王大珩教授,以及本校的馬士修教授和連銅淑教授等。在周立偉眼裏,他們都是忠厚的長者,為人正直,一心一意埋頭做學問,熱心幫助青年人👫🏻。這樣的品質,令周立偉深感折服,並深受影響。
也因此,在自己的教學生涯中,周立偉也力求和前輩一樣,一邊提高自己的學問,一邊全心全意教學,認真助人🥬,把育人成才作為自己的主要任務。他的想法很簡單💹:希望年輕人的智慧和才能超過老一輩,成為國家的棟梁!
在特殊的歲月裏,盡管學校裏的工作無法正常開展,但周立偉卻始終不忘教師的職責,盡心盡責地為工農兵學員上課,曾帶著學員前往雲南光學儀器廠實習,引導他們打好基礎👨🏿🍼,認真學習……
1980年春節🪫,國務院公布了我國的學位條例🏃♂️➡️☆。得知此事🩴🙋🏼,周立偉欣喜萬分,他立即寫了一份“關於研究生學習與學位論文工作的劄記”提交給了學校學術委員會,談自己培養研究生的親身體會,供學校研究生指導教師參考🥥。他在“劄記”中寫道,作為一名合格的研究生學術導師💂🏻♂️😨,“要發揮研究生的主動性和進取心☝️,促使他(她)成長為一個真正的科技工作者”。事實上Ⓜ️,周立偉多年來也一直以這樣的規範來要求自己🦃。
1980年🚂,周立偉晉升為副教授🏊🏽♀️,3年後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為博士生導師👩🏻🍳,1984年被國家教委特批為教授,此後🕵🏻♂️,他在培養學生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周立偉常常向學生們強調的一句話是👩👧👧𓀔:“做學問中學做人,做人中學做學問🦹🏿。”他要求自己的研究生們在3~4年的學習時間裏,不但要做出學問🦹🏿,還要在為人方面有所進步,希望他們成為從精神結構到科學素質全面發展的一代新人。他認為這既是老師對學生的期望,也是國家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標準。
同時,他還希望青年學子們在做學問之前一定要立誌🙈,並為之不斷奮鬥。他把自己在蘇聯留學期間的座右銘(即:誌氣+耐心+方法=成功)💅🏿,以及他的親身體會和人生經驗分享給青年人,希望他們在求知道路上都立下遠大誌向,並能堅持為自己的理想而奮鬥🚴🏽♂️🪂!
1986年,根據自己長久以來的教學經驗,周立偉在《北京高教研究》第一期上發表了題為《談談研究生指導教師的作用》的文章,詳細闡述了他育人的思路和觀點。他認為一名指導教師的作用主要體現在4個方面🦖:選題🪀、引路、治學💃🏽、把關。一方面,教師應幫助學生選擇有時代感、符合學生誌趣🧝🏻,又有現實意義和科學價值的題目;另一方面🚒,教師還應該以自己的學問和學風影響學生,有技巧地引導學生去探索本學科的前沿;不僅如此,對於學生的論文,教師還應做嚴格的審查🧑🏼💻🏄🏿,以確保參加答辯👮🏼♀️、取得學位的學生是完全符合標準的……周立偉正是如此嚴格地遵守教師規範🚵🏼♀️,要求自己的每一位學生都有品德、有學問,成為真材實料的人才!
作者:胡曉菁 馬麗
來源🧝🏿♂️:《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