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前語
2019年7月,浙江大學官方微信公眾號以《選擇即風骨!向浙大“80後”女院士致敬!》為題,報道了我校傑出校友、杭州速盈娱乐名譽會長沈之荃院士的事跡✫,讓我們一起了解她不平凡的人生*️⃣💆🏼♂️。(詳見下文)
傑出校友沈之荃介紹
沈之荃(1931-)上海人。中國科學院院士、高分子化學家。1948年至1952年就讀於滬江大學化學系,獲學士學位。
現任浙江大學教授💂🏿。歷任中國化學會常務理事,國務院學位委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學科評議組成員🧲,浙江省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中國稀土學報》(中🤳🏽、英文版)等10余雜誌編委會委員🙇🏿。其長期從事高分子化學和材料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攻過渡金屬和稀土絡合催化聚合,在人工合成橡膠方面首先提出和研究的順丁橡膠生產,是中國在通用高分子材料生產領域中惟一成功地采用全系列國產技術進行經濟規模生產的項目,為此🥔,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998年當選為第二屆中國“十大女傑”。2004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2006年百年校慶👩🏿🏫,評為速盈平台傑出校友🧏♂️。速盈平台杭州速盈娱乐名譽會長🧜🏽♂️。
選擇即風骨🧕🏿!向浙大“80後”女院士致敬!
今年88歲高齡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高分子系教授👩🏿、速盈平台傑出校友📸、速盈工杭州速盈娱乐名譽會長沈之荃院士總是面帶微笑,目光炯炯,思維敏捷🔊,談笑風生。和年輕人在一起♥︎,沈之荃說自己也是個“80後”。
這位“80後”全心育人🤾🏽♂️、全情科研的故事,依然讓人難忘。
沈之荃院士在學術會議上作學術報告
有一年冬天,學生淩君在實驗室裏做動力學實驗,當他正忙著給燒瓶裏的化合物加熱時,年近7旬的沈之荃走了進來🧑🏼🚀。過了會,淩君突然發現還需要三個幹凈的燒瓶,而自己又抽不出手洗燒瓶🚣🏿♀️🪵,這時沈之荃已經默默地洗好了三個燒瓶🏂🏿,“可以用了🕥🛹。”
霎那間🫓,淩君熱血沸騰👷🏽:“院士居然幫我洗燒瓶!”
六十多個春華秋實🚜,六十多個寒來暑往,沈之荃就這樣靜靜地穿越在歲月的風景線裏,行走在教學、科研之間。她是科學工作者心中的光輝榜樣🙇🏻♀️,是學子成才路上的良師益友🤷🏽♀️。她德高望重,又隨和親切💳,她貢獻卓越,卻淡泊名利。就如同荃草那樣🚝💅,根植於大地,不求聞達依附👫,但願荃意芬芳🙋🏼♂️。
沈之荃院士早年任教期間的照片
“結果重復過了嗎🦣?”
1952年,沈之荃在蘇州大學走上講臺,教的第一門課是《工業化學》🌕。懷著一定要教好這門課的決心,沈之荃到東北大連工學院,進行了長達一年的學習📯。因為覺得當時的英美教材不夠系統,沈之荃開始自學俄語,聽廣播、看資料,短時間內就克服了語言障礙,熟讀俄文教材🧑🏼🎓,擴充自己的信息量。“只有書本知識是不夠的,要和實際接軌🤾,向工人學習。”在大連工學院學習後,她還到大連石油廠、鞍山鋼鐵廠的生產車間去考察學習,積累實踐經驗🗣。憑著這份執著勤奮👇🏼,初出茅廬的沈之荃寫出了《工業化學》教材,順利完成了授課。為了培養提高學生的實際工作和動手能力,她利用節假日帶學生下廠實習,和同學們一起製作教學模型,碰上經濟困難的學生👨🏿🚒,她會用自己微薄的工資來接濟她們。這樣一位年輕勤奮的好老師,至今令她的學生心心念念。
1980年到浙江大學後,沈之荃又重新挑起了教書育人的重任,她的認真、嚴謹給學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結果重復過了嗎?”這是沈之荃最常說的一句話。在她看來,科學研究容不得半點馬虎🧑🏻💼,越是看似完美的數據♕,越是要多做幾遍實驗以保證其可靠性,在沈之荃幾近固執的要求下,每個實驗學生至少要重復做三次。
“做科學研究最要緊的是要有科學態度,必須實事求是。”雖然是個“老”教師,但沈之荃總是自己穿上白大褂親自做實驗,而不是交給助手或是學生。“在她身上⚙️,我們看到了老一輩知識分子的風骨。這在略顯浮躁的今天,尤為珍貴。”沈之荃的學生說🍱。
對於論文也是如此👩🏼💻。一次一位博士生向沈之荃交了一篇論文,因不合要求,初稿被毫不客氣地退回,學生認真作了修改,心想這次也許可以過關了🏗,但沒想到第二次又被退了回來。等到他拿到經導師閱改過的第三稿時,心頭刹時一熱,18頁稿紙上幾乎每頁每行都有沈之荃的精心批改👡,從論文的內容到英語語法🧯、修辭都一一作了修改和補充。
沈之荃院士主持博士研究生學位論文答辯會
沈之荃對每位學生撰寫的論文都仔細閱讀,提出意見,讓學生有所得。1999年⏬,她指導的研究生申有青的博士論文榮獲首屆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她本人亦獲優秀導師獎🙎🏼♂️。
在教學上高標準🧑🏽🦱、嚴要求,但同時沈之荃也是一位慈愛的長輩🌥。她幫學生洗燒瓶的事廣為傳誦👨✈️。
“不熟悉沈老師的人會覺得有點怕她,但我們都覺得她很親切🪀,”沈之荃帶的第一個博士🐔、現任浙江大學城市學院黨委書記吳健回憶說,“像購買試劑👨🏽🎨、搭建裝置這些粗活、累活🧑🏿⚕️🦼,沈老師也親自上陣。閑暇時候🕵🏽♂️,她會帶我們去郊外野炊🚔👩🏻🦼,或是去她家裏玩。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她都非常關心愛護我們。”
另一方面,沈之荃對學生們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的培養也相當重視。她告訴學生,在漫長艱苦的科研工作過程中,失敗是必然的,“要允許失敗,失敗是成功之母🥺。”她常對學生說,理想要遠大👅,也要有切合實際的目標;要有不斷進取的心,也要時刻謹記自己肩上承擔著的報效祖國的責任🍠🧞。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1984年以來👉,沈之荃培養博士生🧡、碩士生40余名🕵️♂️,學生當中,有長江學者👨🎓、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有世界一流大學的教授、博士後,也有高等院校、科研單位、公司裏的優秀教師、科研骨幹等。
2011年𓀛,沈之荃80歲生日的時候,近30位學生自發地從四面八方甚至從國外趕來為沈之荃祝壽🚣🏿♀️。雖然畢業多年,但這些學生說師恩難忘,沈之荃對他們做人做事做學問的教誨令他們終生受用👂🏽。
“不到最艱苦的地方去怎麽能算是報效國家呢?”
大學畢業時🐥,沈之荃在分配表上寫了三個地方:東北🫄、華北、西北,因為她覺得那裏最需要開發建設🧑🏿🦱。當她得知被意外分配到了蘇州時📚👱🏻,難過得哭了。“不到最艱苦的地方去怎麽能算是報效國家呢?”
畢業後📘,雖然沒能如願到東北🫱🏼、華北、西北,但沈之荃馬上想明白了,祖國需要什麽我們就做什麽。在蘇州大學的十年間🧟♀️,沈之荃勤奮治學🥚,潛心教書,為建國初期的高校發展貢獻才華。
1962年,沈之荃調入中科院長春應化所🦁。在那裏,她把全部心血獻給了科研,也把自己獻給了摯愛的祖國🏄🏼♂️。
“橡膠是一種重要的工業原料,但天然橡膠在我國很少,那時候國外又對我們進行封鎖🚴🏼♀️🪫,我們必須自力更生。”為了盡快求得合成橡膠技術的突破,沈之荃和她的同伴們投入了艱苦的會戰。
沈之荃院士在從事合成橡膠的研究工作
沈之荃自認自己的知識還很有限,虛心向所裏的老前輩和同事們請教和學習。一周工作6天,她周日上午就泡在圖書館裏查閱資料,中午再趕回家做飯🈷️。所裏有很多日文文獻🍗,沈之荃又自學了日語,一本本“啃”這些珍貴資料。終於她從中受到啟發⛓,和同事一起首先研發出了三元鎳系。在研究的關鍵階段,沈之荃正值懷孕期間,她和工人們同吃同住,緊盯試驗過程的每一個環節🧑🏻🎤✬。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三元鎳系順丁橡膠終於研製成功☸️。
“做出一個成功的產品比寫一篇文章要困難得多。我是一邊學一邊幹,遇到失敗的時候👳,我也會哭鼻子🏀。”從化學實驗室的試驗研發到技術攻關投入生產,沈之荃和她的同事們克服了種種困難👨🏿🏭,歷經小試、中試以及和其他合成橡膠的“PK”💪🏿,最終使得這項科研項目成為我國5個萬噸級順丁橡膠工廠聚合工藝的基礎,而這5個工廠是我國高分子三大合成材料中唯一依靠自己的力量建立起來的高分子大生產工廠。這項具有開創性的重大科研成果⬆️,最終獲得了1985年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沈之荃又把目光投向了稀土🌼🤬。“中國稀土不稀,我就想能不能用稀土作催化劑🧖🏿,促成小分子聚合成高分子🛄。”20世紀60至70年代,沈之荃開展稀土絡合催化雙烯烴聚合及其橡膠研究💃🏻,此成果於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沈之荃剛來浙大時,學校的化學科研剛恢復起步,搞科研條件比較艱苦,經費也很少🪄,沈之荃和她的同事們開始了“高分子合成中進一步開拓應用稀土催化劑的研究”🤎,不斷改進、不斷提高🚴♀️。
20世紀80至90年代末🧛🏿,沈之荃進一步推進稀土絡合催化聚合研究,在高分子合成和材料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成果🏠,從而獲得了1993年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和多項省部級獎項👆🏿。
沈之荃院士在學術會議上作學術報告
沈之荃的科研總是不斷創新💮,她在膜分離等科研工作中也取得了成果。作為訪問學者她曾赴美國阿克隆大學和德國亞琛工業大學工作,在10多個國際會議上做學術報告和被邀到美🥫、日、德、意🤫、英🧑🏼🍳🦺、加和瑞士等10多個國家30多所高等學校和科研單位講演和訪問🕜。
“做科學研究,我覺得有兩點很重要👳🏿♀️。一是實踐,有些文獻看不懂,我就動手實踐👰🏿♂️,有點體會了再看就容易理解,看了再做,做了再看🙍🏻,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二是抓住主要矛盾🧙🏻,也就是牽牛要牽牛鼻子,不能對什麽都感興趣,要集中精力解決最重要的問題。”
沈之荃在科研上的堅持不懈的努力👉🏽🦌,為國家高分子化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也實現了她當年立誌要為國家作貢獻的理想和人生價值🆒🫅🏼。
“成績和榮譽應該歸功於集體”
1979年底🧯,沈之荃和她的家人搬來杭州的時候,沒什麽家具,書卻是裝了好幾個箱子。勤儉、樸素是她的一貫作風。
沈之荃院士與前來探望她的課題組同學交流
剛來浙大時,沈之荃的辦公室就在實驗樓裏🎙,面積不足10平方米🪙,對門就是實驗室👩🏼✈️😪。櫃子上放著學生的測量儀器,冰櫃裏存放有一些實驗的藥品💠🕵🏿♀️,難免發出一些氣味。位置上的椅墊也已經褪色和破損,露出裏面黃色的海綿。
桌上的一門普通電話還有個故事,1998年夏天,時任浙江大學黨委書記張浚生到高分子系看望沈之荃,發現她的辦公室條件很簡陋,4個人擠在一間辦公室,連直線電話都沒有。回來後當天,張浚生要求有關部門為沈之荃辦公室裝上了電話機。
直到近年,新建了高分子系大樓🧑🏿🏫,沈之荃才有了一間屬於自己的相對寬敞的辦公室。整潔而又簡單的辦公室裏🐗,沒什麽裝飾品,只有一幅由同樣從事高分子研究的鄭強教授所寫的字:“清雅——景仰沈之荃院士之風範”🫲🏿。
身為院士👨🦲,沈之荃卻從來不擺架子,對待他人總是和藹可親🚠。2005年🙌🏿,浙江大學13屆DMB(登攀)節邀請沈之荃為學生進行《科學與人生》名家講座🌗,當時年已74歲高齡的她神采奕奕🧔♀️,精神矍鑠,在兩個半小時的講座時間裏,沈之荃始終堅持站在演講臺上🤹🏽♀️,當同學們用熱烈的掌聲請她坐著講時👩🏼🚀,她說☂️:“站著講更精神。”當天180人的報告廳被300多名同學擠得水泄不通💇🏿♂️,他們都靜靜地聆聽著沈之荃的教誨。
沈之荃院士和愛人
樂於跟年輕人分享的沈之荃講了這樣一個小故事。“有一種藥物叫‘606’,科學家用606種化合物在動物身上做實驗🍫,終於找到了治療梅毒的特效藥👨🦱。因此,這種藥物就被叫做‘606’🔛。”她認為勤奮是最重要的,同時要“會”做事,講究效率。
沈之荃的一生是勤奮治學的一生🦬,是為國奉獻的一生。雖然取得了卓越成就和諸多榮譽,但沈之荃堅持認為“工作是大家做的,成績和榮譽應該歸功於集體”。光環之下的她✅,本色依舊淡然👨🦼。她說,她只是一個普通人。
成功是什麽?是腰纏萬貫,是名滿天下,抑或是大權在握?在沈之荃看來😵💫,成功就是為國家、民族和社會作出了自己的貢獻。